-
3777金沙娱场城 >> 社会实践
优秀案例个人五——榜样访谈
发布时间:2021-08-07 10:05
采访人:
杨同学(下简称“杨”)
受访者介绍:
尤同志(下简称“尤”),现任某村党支部书记。某村是境内脱贫攻坚项目村之一,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村中人民的建设下,这座积淀了千年历史文化的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近年返乡走在寻常巷陌间,能切身感受到村子的巨大变化,小桥流水、古树参天、青瓦白墙,曾经的颓壁残垣销匿无影,诉说着历史话语的民居古宅焕然一新,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让这座村落变得繁华兴旺。这,无不让人感叹乡村脱贫攻坚建设带来的发展之快。
而多年来,在村内团结带领两委干部,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发家致富,一直是尤书记工作的“主旋律”。担任支部书记十年多来,他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情注群众。
访谈实录摘要
杨:村里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脱贫攻坚建设,这几年里村镇有了怎样的建设成果呢?
尤:村里素有三多——“古屋多,古树多,名人多”,因此,三年来,我村投入2300多万元,实施古道修复1500米、古建筑修复4幢、古桥修缮2座、主入口提升1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近50余项工程;切实开展“人文塘河”打造,在塘河沿岸修建文化长廊和凉亭,建设沿河游步道边灯光、苗木等。一个崇德向善、文化厚重的文明村,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村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杨:贵村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历史古村,素有“百鸟齐鸣山,塘河第一湾”之称。在脱贫攻坚建设中,那些千年历史古村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怎样被发掘和利用的呢?
尤:“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村镇始建于东晋年间。古村依山傍水,古屋多,古树多,名人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有南宋武状元蔡必胜纪念馆、蔡云祥宅、陈宣墓、马九宫、东岳庙等。村里共有30多个姓氏,每个姓氏的家训都被刷在村居的墙上,山村至今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
而这些年,村中非遗文创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村里建有鸣山陶院,在瓯窑传承的基础上,将瓯窑文化与蛋画技艺相结合,首创“文人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村镇现已成功引驻集聚了30多家非遗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文化村,也带动了瓷土、包装、运输、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镇也先后获得了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省古村落保护重点村、省文明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省3A级景区村庄等称号。
近年来,村内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非遗传承志愿者服务基地、青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简约婚礼基地,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分队、理论政策宣教服务分队等1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为民惠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特色评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提升村民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好人、做好事”渐成风尚,各类典型人物不断涌现,营造了“人人当好人、处处有好人”的良好氛围。
杨:非遗产业是村里的一张“金名片”,在脱贫攻坚建设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那么村中非遗产业又是如何建成的?
尤:非遗产业是鸣山村的一张“金名片”。2017年我们成功引进鸣山陶院项目,为了更好地把项目留在村内,我们大力支持鸣山陶院建设,免费提供办公楼及一处美丽庭院来打造陶院,还投入大量资金装修。鸣山陶院项目把瓯窑制作与蛋画技法相结合,打造非遗文化产品,以电商的形式销往全世界。今年,村中计划以固定资产入股,与市内鸣山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鸣山陶苑综合体二期,预计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村集体每年至少增收100万元。
平阳蛋画和古瓯窑相结合的非遗艺术,在时光里诉说着将大千世界揽于怀的精雕细琢。如今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蛋画,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从精神层面影响着民族的审美,是当地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鸣山陶院自营业以来,结合原平阳工艺美术厂描画技艺所创作的温州文人瓷极具市场竞争力,其作品已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电商”销往德国、俄罗斯等国家。
除了鸣山陶院,村中还有另一个规模浩大的“电商中心”——青创基地,这里聚集了十多个线上“直播间”,这里的直播间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做直播,每个主播每天订单至少有几百个,深夜还有物流工人们在驻守,将当日的订单及时打包发货。
02
采访人:
杨同学(下简称“杨”)
受访者介绍:
李老师(下简称“李”),现任高中政治教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某市551第二层次人才,某县首届拔尖人才、首届优秀人才、第四轮优秀青年专业人才。曾被评为某省优秀教师、某市首届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二届党代会代表;多次被聘为县市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评委;多次在省市上示范课和讲座,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研究的领域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20余篇,完成省市县级课题6-7项。
访谈实录摘录
杨:您作为负责人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建设的课程多次被评选为国家级、省级优秀课题和精品课程,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您对于教学这件事、教师这一职业抱有怎样的理念呢?
李: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发生心灵的碰撞,这也是我的教育追求。老师的职责就是授业解惑,其最高境界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完成这个使命,在课堂上就必须与学生发生思想的碰撞,而非一味地讲解知识点却不注重互动交流。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颠覆学生的不合理的理念,并填充学生的知识空间。我觉得当老师最大的快乐在于她能够在精神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改造力,在感情层面上,会从师生关系进而转化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如此看来,做老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个老师创造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我常和同学们说:“你们可能现在不喜欢我,但是等你走出校园十年以后,如果还会记得我的课,而不是书本的标准答案,那我就是合格的老师。”
杨:许多新生步入大学课堂后接触到如政治学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会有些迷茫,觉得复杂难懂且枯燥无味,老师能否提供几点意见,让同学们今后能有清晰的学习政治的方法思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李:我虽然主教高中政治,但是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有一些共通的地方。读书是硬道理,开卷有益,但学习也讲方法。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学政治的一个方法就是背,做题目就是套,而不是考虑再往前走一步。背诵就好比是砖头,如果只会把砖头叠起来,那么它只是一堆砖头。我们要学会建立一种框架和体系,建筑一座宫殿,才能在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读懂、读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其成为精神世界的能量。
另一方面,大学学习对自觉性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自己寻找资源、充分利用资源,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提供的资源。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的时候我们看时政问题可能都比较肤浅,停留在事件本身上,但进入大学后我们需要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时政事件中挖掘出一些更有深度的内容。当发现思考遇到瓶颈就可以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的指导能帮助我们破除思维上的障碍,提升学习的新境界。不过归根结底,在大学,自身的努力与自觉永远是最重要的。